親愛的,我們的孩子怎麼長的像皮卡丘?淺談新生兒黃疸
新生兒有黃疸是很普遍的狀況,不過,對新手父母來說,當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難免感到緊張。請父母不必擔心,真正嚴重的狀況並不多,但是仍需要照顧者多留意,及早發現異常,以及早接受治療。
症狀
(一)生理性黃疸
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(因此紅血球代謝後廢物較多),而且肝臟較不成熟(因此膽紅素較不易排出),所以比較容易產生黃疸。這種因生理現象導致的黃疸稱為「生理性黃疸」。於新生兒出生後2-3天開始漸漸出現,開始由頭逐漸擴展至腳底,以及總膽紅素值足月兒為≦12mg/dl,4~5天達到高峰、呈現蠟黃色,7-10天逐漸恢復正常,黃疸持續時間≦1週。
(二)病理性黃疸
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,3-4天達最高峰,總膽紅素值每天增加>5mg/dl,初期會有下列現象,如軟弱、倦怠昏睡、食慾減退、吸吮力變差、嘔吐等。更嚴重時寶寶會有體溫不穩定、腹部脹硬、不安、哭聲尖銳、四肢僵硬及抽筋而造成腦性麻痺死亡。如果是病理因素造成的黃疸稱為「病理性黃疸」,這些病理因素包括:
1.新生兒血液方面的疾病,如ABO血型不合、Rh血型不合、先天性溶血疾病等導致紅血球破壞,使膽紅素代謝增加。
2.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、先天性肝炎等,導致膽紅素無法排出。
3.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淤血,淤血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膽紅素。
4.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,如:先天性梅毒、德國麻疹、慢性子宮內感染等。
5.藥物引起:如磺胺劑、硫磺劑。
6.其他:早產、生產時曾缺氧、家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(如蠶豆症)、嬰兒產前或產後可能有感染(如媽媽產前有發燒感染、早期破水)、胎兒血腫、嚴重皮下出血、先天性肝膽疾病、腸管阻塞、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良、母親有糖尿病等,都可能增加紅血球破壞或損傷肝細胞功能而造成黃疸。
治療
(一)補充水分
照光時會增加身體水分喪失,故需增加哺餵次數或餵奶量,幫助膽紅素排出及預防脫水。
(二)照光治療
1.照光使用的藍光易刺激眼睛,故照光時會使用眼罩保護眼睛,每次餵奶時將眼罩取下與寳寳互動,並觀察眼睛有無分泌物,隨時保持眼睛乾淨無感染。
2.保護眼睛的眼罩會以紙膠黏貼於眼尾顳側,此處以人工皮保護,以避免經常撕除損傷顳側皮膚,家長可準備人工皮給寶寶使用。
3.因膽紅素進入腸胃後會刺激腸液分泌,使排便次數增加及質地變軟,有時呈腹瀉狀,故需預防紅臀發生,家長可備護膚產品供寶寶使用保護臀部皮膚。
4.部分照光寶寶,皮膚會出現紅疹,一般不需特別處理,停止照光後會改善。
預防
1.假使要哺餵母乳,應該依嬰兒的需求給予,而不是看著時鐘定時餵。但是當寶寶出生未滿一周時,最遲要四小時餵一次奶。
2.如果依上述原則餵母乳,很有可能在一天之內餵奶8到12次,這是很常見的,並且可以降低嚴重黃疸出現的機率。
3.當寶寶體重下降超過7%,一天大便少於3次,有其它明顯脫水表現如沒有小便或眼淚時,或是媽媽母乳不足等,就可以考慮尋求母乳庫別的媽媽母乳的支援,或使用市售的配方奶哺餵寶寶。
4.葡萄糖水與白開水的給予是不被建議的,因為這些都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熱量。
5.注意寶寶可能有嚴重黃疸的危險因子,包括早產、溢奶甚至腸胃道阻塞、先天代謝疾病、寶寶血型是A型或B型而媽媽是O型等,這些都要提高警覺,密切注意寶寶皮膚顏色的變化。